3月29日下午,教育科学研究院“云麓教育论坛”第172期在银杏楼102报告厅举行,并开设腾讯会议线上分会场。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以“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措施”为题作报告。此次讲座由我院朱恬恬副院长主持,校内外师生积极参会,现场交流热烈。
谢维和教授聚焦"教育强国建设战略要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与实践经验"两大模块,系统阐释了21世纪教育改革进程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价值、实施路径与推进策略。
“为什么要创新?”谢维和教授指出,当今社会比过去更加重视创新,中国因关键科技受制于欧美,亟需在核心领域实现突破。谢维和教授结合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光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的创新实践,系统论证了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正经历历史性跨越,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关键转型期。谢维和教授回顾了上世纪90年代高校实施的理科基地与文科基地建设计划,认为高校必须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强化"强基计划"等改革措施,系统性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助力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
创新人才培养需直面多重挑战。谢维和教授以“第十名现象”为例,深入探讨了教育与个人成长结合的问题。他指出教育应平衡共性与个性发展,既要依托实践经验构建规律化培养体系,也应通过制度化支持拓展个性化发展空间。课程建设上,谢维和教授对比了哈佛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的课程丰富度,指出国内大学应增加荣誉课程、挑战性课程和研讨班等多样化课程,以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他建议高校应扩大选课自由度、缩短学程周期,从而为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提供更多灵活性。同时,谢维和教授还提出要推行教师开放办公时间(OOH)、科研成果转化选修课等机制,促进教研深度融合。谢维和教授强调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主体性自我重构过程,要求高等教育系统突破既有认知范式束缚,通过弹性化学术治理框架实现人才培养范式的拓扑转换,这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更是现代大学制度创新的元命题。
自由交流环节,谢维和教授针对“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拔尖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和现阶段教育评价制度的衔接”等问题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谢维和教授以孟子“反求诸己”的修身理念为切入点,勉励同学们要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锚定学术志趣,构建个性化发展途径。
最后,朱恬恬教授对谢维和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由衷的感谢,总结指出谢维和教授的分享既着眼宏观政策导向,又立足实践操作层面,为理解新时代创新人才培育范式提供了兼具理论纵深与实践观照的分析框架。此次分享让同学们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对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实现教育向高质量创新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供图:谢蕙如
供稿:于浩兰、肖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