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教育科学研究院“云麓教育论坛”第171期在银杏楼102报告厅举行,并开设腾讯会议线上分会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侯杰泰教授以“数据驱动的教育:PISA对学校教育的启示”为题作报告。此次讲座由我院罗仲尤院长主持,近百名师生积极参与,反响热烈。
针对讲座主题,侯杰泰教授围绕数据驱动教育的核心价值、跨国教育比较的实证分析,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与应对这三大核心议题展开分享。
侯杰泰教授开篇引入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邀请现场师生参与十道模拟试题的互动。他通过测试结果指出,即使是ChatGPT在此评估中也仅答对两题,这可见数据背后教育规律的专业性。基于此,侯教授以“数据为何重要(Why Data)”为切入点,援引质量管理专家W. Edwards Deming的经典论断——‘除决策者外,所有人都需用数据说话’,阐释数据在教育政策制定、学业评估及区域教育改革中的核心作用。具体而言,几乎所有国家都监控学生学业成绩并实施问卷测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学生的成绩高低,能够找出市/县的教育实力强弱,并为此提供重点改革方向。侯教授还坦言:“PISA数据常能让我比某些国家教育部更了解其教育体系”,并向老师同学们展示了PISA研究内容具有代表性的诸多研究成果。
聚焦跨国教育比较,侯杰泰教授借助PISA数据,对比芬兰与瑞士的教育资金效率,指出“教育资金使用效率比投入总量更重要”的核心命题,进而使大家意识到“钱不再重要,怎样花钱更重要”。针对“香港小学四年级数学能力逐年提升但国际排名下降”的现象,侯教授通过分析TIMSS-小四能力趋势图,揭示了香港学生“学如逆水行舟”的全球化竞争本质。他还展现了移民学生学业表现的全球差异,通过纳入社会经济地位四分位数模型表明美国、英国等国家拥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优势的家庭,其子女的学业优势更为显著,进而提出教育质量提升需基于数据优化资源配置的观点。
面对人工智能与数字化的浪潮趋势,侯杰泰教授警示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学生离开数码设备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缺乏创造性思维等潜在风险,并随即为同学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预防性干预”策略。侯教授直言,“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但掌握AI工具的人将淘汰未掌握者”。
互动环节中,有学生提问“港澳移民比例高是否影响学生归属感”,侯杰泰教授回应指出,对于不同文化或是不同经济体下的学生,跨文化归属感的比较需谨慎对待,学生经历的教育环境存在差异难以直接对标,需要结合其他变量综合分析,数据研究更应关注具体情境中的路径分析。
论坛尾声,罗仲尤院长对侯杰泰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由衷的感谢。他指出,侯教授的分享既立足传统,又突破了公众对教育的刻板认知,通过分析PISA等实证数据,结合具体情境,阐明了教育政策应如何制定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此次分享,加深了与会师生对各国教育现状的认识,提升了对教育改革复杂性的认知,也为今后师生开展教育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供图:肖涵
供稿:熊诗琴 谢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