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教育科学研究院2025级公共管理学专业的研究生罗冰心。今天,站在岳麓书院千年弦歌不绝的土地上,触摸着“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厚重校训,我深切感受到——我们接过的不仅是一纸录取通知书,更是一份“教育为公”的使命契约。
教育者的初心,应是从“我”到“我们”的深刻觉醒。本科支教时,一个乡村孩子曾问我:“老师,为什么我们的操场没有塑胶跑道?”这个质朴的问题,如同一粒种子,在我心中种下了对教育公平的思考: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究竟需要多少人的不懈接力?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教育研究者,我们既要拥有“俯身倾听”的教育温度,更要有“顶层设计”的治理视野。正如湖南十八洞村的脱贫实践,教育振兴绝非单兵作战,而是政策、资源与人文的协同共治。未来三年,我期待与同学们携手,以公共管理的“手术刀”剖析教育痛点,用教育学的“显微镜”观察政策落地,让每一个“为什么”,都能在学术与实践的碰撞中找到答案。
研究者的担当,应在“田野”与“庙堂”之间彰显。我们专业的特殊性在于,左手秉持教育的人文关怀,右手紧握管理的理性工具。一方面,向下扎根:教育政策的成效,蕴藏在乡村教师的教案里、流动儿童的课桌上。若有机会,我希望每年深入2所县域学校考察体验,撰写《教育政策执行札记》,让论文从田野中自然“生长”;另一方面,向上生长:在“人工智能+教育治理”的时代浪潮下,我们要将大数据分析与教育伦理深度融合。例如,研究“智慧教育平台 如何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坚守教育公平的底线。正如张桂梅校长所言:“教育的答案不在书上,而在脚下。” 让我们不仅成为图书馆里的思想者,更要做教育现场的“行动派”!
湖大人的传承,是千年学府的精神密码。岳麓书院有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份自信,源自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基因:从曾国藩“躬身入局”的担当,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实践论,湖大人始终在回应“学术何为” 的命题。如今,我们的答案是:用教育研究缝合社会的裂缝——无论是“双减” 后的家长焦虑,还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社会偏见,都是我们攻坚的“学术靶心”。
同学们,在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三年,注定是一场“温柔而坚定”的修行。我们既要读万卷书,从点滴中汲取灵感;也要行万里路,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温柔,在于教育者的赤子之心——愿我们永远铭记选择教育研究的初心;坚定,在于公共人的使命感——让我们以湖大“传道济民”的胸怀,把论文写在祖国教育的广袤沃土上!最后,借陶行知先生的话与大家共勉:“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