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教育科学研究院2025 级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阙茹,很荣幸作为新生代表站在这里。此刻,望着岳麓山的层叠秋色,听着湘江的潺潺水声,去年我赴邵阳县支教的一个场景涌上心头 —— 当时我站在教室讲台上,对孩子们说:“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大学是打磨这把钥匙的熔炉。” 如今我以研究生身份重返校园,才真正懂得:“熔炉” 是知识淬炼,更是责任沉淀;“成长” 是个人攀登,更是与时代同频共振。
作为从基层教育一线走来的学生,我想分享一段 “基层记忆”。去年 9 月,我在邵阳一所乡镇中学支教,班里有个叫小宇的孩子总问我:“老师,考上大学真能‘改变世界’吗?村里哥哥姐姐说,读完高中去县城打工就可以了。” 我给他看哈里斯的竞选宣言,他看完小声说:“原来除了田里的稻子,还有这么多‘我看不见’的东西值得思考。” 那一刻我明白,教育不只是分数与升学,更是为孩子开窗见天地;而我们这些被知识照亮的人,终将成为那束光。
同学们,当我们坐在湖大教室,或许都曾对 “学术” 有过朦胧想象:是论坛上的从容分享,是图书馆里的泛黄典籍,是导师办公室的 “烧脑” 讨论。但湖大给予我们的,不只是学术技能的精进,更是 “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 的自觉。校歌里 “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 的旋律犹在耳畔,我们脚下是千年文脉 —— 从岳麓书院 “实事求是” 的训导,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的嘱托。这些都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学术,从不是书斋孤赏,而是回应时代需求;真正的成长,从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以所学反哺社会。
作为研究生,该如何接过这份传承?我想可从三个 “扎根” 做起:
第一,扎根 “问题导向”,让学术有根。身为中学教师,我见过太多真实问题:城郊中学如何用有限资源设计分层教学?留守儿童心理需求怎样靠课程满足?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需要我们用学术视角观察、科学方法破解。就像费孝通先生写《江村经济》那样,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与现实课题里。
第二,扎根 “交叉融合”,让视野有光。在中学时我发现,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多是 “多面手”:教历史的用地理还原战场,教物理的用生活解释能量守恒。如今湖大提供了跨学科平台,公共管理与社会学对话、工程技术与人文伦理碰撞,都是打破思维壁垒的契机。我们要走出 “舒适区”,在交叉中寻创新火花。
第三,扎根 “长期主义”,让学术有恒。基层里,坚守村小几十年的老教师令我敬佩 —— 他们无惊天壮举,却用耐心点亮孩子未来。学术研究亦是如此,文献阅读的枯燥、论文修改的反复,都是必经 “修行”。愿我们保持 “板凳甘坐十年冷” 的定力,在打磨中沉淀真知。
支教结束时,小宇写信说:“老师,我也要考大学,去看‘更大的世界’。”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只是为了 “看世界”,更是为了成为 “照亮世界的光”。作为湖大人、教科人,我们的学术要回应时代呼唤,成长要与国家需要同向。
愿我们以青春为笔、学术为墨,在湖大热土书写属于这一代的答卷!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