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0731-88822454

学工动态

教科学子开展《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读书活动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02日  点击量: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推动教科学子多读书、读好书、认真读书,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健康成长的一系列重要要求,教科学子近期开展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读书活动。本次读书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鼓励,充分认识到了在中华民族不断崛起的当下,要牢记时代嘱托、肩负民族重任,高举理想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实践,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以蓬勃向上的朝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乐章。

以下是同学们的学习心得~


01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团支部 陈思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全景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从政不同时期与青年大学生交流交心交友的故事,这些故事跨越了三十多年时光,从60后、70后到80后、90后乃至00后,涵盖了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年龄段的大学生群体。书籍里面习总书记以诚待人、言传身教的生动场景无不在激励着我,也为我作为当代青年应当如何认识自己、提升自身、奉献社会指明了方向。下面是我在精读这本书时的一些收获和感悟。

首先对于青年人自身的成长发展而言:习总书记在2017年考察中国政法大学的时候,提出了五个锦囊:树理想、抓学习、掌方法、自雕琢、苦磨砺。这五个锦囊分别从如何树立理想信念、如何提升品德意志、如何有效学习几个方面为正在处于成长迷茫过程中的我指明了方向。在参加社会实践方面:习总书记在与多位大学生交往过程中都谈到做调研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通过表面的东西,发现背后的机理,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和实践。这其实对于作为研究生的我也有很大启发意义,做研究、做课题本就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事情,所以需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方能真正取得相应的成果。在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方面:习总书记强烈鼓励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担负起我们的时代责任。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里面呈现了很多习总书记关于青年大学生应当如何成长成才、发展自身的观点,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一定要做到“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


02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团支部 李嘉欣


读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之后,我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大学生们的关爱与殷切期望。我感触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作为一名来自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一定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断学习,增长知识,不断实践,积累经验,做到知行合一,始终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生逢其时,肩负重任。身为广大青年人中的一员,我一定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努力读书,勇担重任,勇往直前,牢记嘱托,在时代的大潮中发出属于青年的光芒。

03

教育学专业团支部 李紫晴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政以来在各个时期与青年大学生交流的情景,习总书记的职务不断变化,访谈的大学生对象也从60后到00后,但唯一不变的是习总书记对大学生的重视和关怀。全书以朴实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句子,生动形象的事例带领我们感受习总书记与青年大学生朋友交流时的殷殷嘱托和实践指引,鼓励我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在看到习总书记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时,习总书记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这不仅让我回想起2020年9月17日习总书记参观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时的情形,习总书记勉励莘莘学子,叮嘱大家要掌握知识本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青年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对未来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牢牢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念的培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和努力。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和关怀,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不断汲取信念和力量,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上一条:教科学子学习“远离危房”安全教育知识 下一条:牢记党的教诲,不负青春韶华 | 教科学子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关闭

Copyright © 2022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电话:0731-88822454 邮箱:jxtan@hnu.edu.cn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