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到9日,第二十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湖南大学顺利召开,会议以“全面深化改革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本届论坛共邀请25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作学术报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90多个单位的近300名代表共襄盛会。
大会现场
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唐珍名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对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教育强国建设。他期待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这一主题,积极回应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实施的时代关切,以前瞻性的思想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唐珍名表示,湖南大学作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和“两个结合”先声地,始终致力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和创新,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进步,学校一贯重视和支持教育学科的发展。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对湖南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给予更多关心、帮助与指导,在论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碰撞,迸发思想的强大伟力。
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唐珍名致辞
大会邀请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知名学者做主旨报告。他们分别向《大学教育科学》创刊四十周年表示祝贺,回顾“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的创办和发展历程,并就教育强国相关议题发表重要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原副校长冯向东教授在《中国现代大学如何传承书院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的报告中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大学要依循“两个结合”的指导思想,加强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性考察,传承中国书院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
冯向东教授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长龚放教授作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当代中国大学的使命与担当》的报告,他提出当代中国大学应重视原始创新和学科交叉创新;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型人才;开展教育改革,培养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未来企业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龚放教授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海峰在《教育强国理念的初始出现》的报告中基于对清末科举史料的呈现和分析,指出清末新政科举考试中屡次出现“强国之本,莫先于学”之类的策论。这表明清末民国时期,教育强国的理念已逐渐形成,但很难付诸实践;只有到21世纪,中国才能真正建设教育强国。
刘海峰教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马陆亭研究员作了题为《提高高等教育整体创新效能》的报告。马陆亭强调,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要实现整体性变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形成新动能、走出新赛道、产生新质生产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马陆亭研究员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张应强在《全面把握教育强国内涵,着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报告中详细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他提出教育强国的根本特征在于高等教育强,高等教育强在于大学强和学科强。必须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打造高等教育龙头,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张应强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发表了《关于资优、学优与绩优:关于优才培养中的某些误区》的报告,他认为教育过程中优才的选拔与培育需要淡化单一成绩导向,在面向全体、尊重个人禀赋与偏好、加强引导、尊重个人选择、实现差异性与个性化教育的同时,应适当降低优才选拔的成绩门槛、扩大人才池,为天才乃至更多具有发展潜质的人群创造机会。
阎光才教授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在《论激发高校办学活力》的报告中指出,激发办学活力,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完善高校管理机制,建构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落实法律赋予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高校自主办学能力;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激发干部教师工作内生动力;释放高校办学潜力,构建有组织办学模式;培育高校创新文化,形成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
别敦荣教授
大会主旨报告分别由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仲尤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廷柱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发展与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朱建军教授主持。
|
|
|
罗仲尤教授主持开幕式和主旨报告 |
陈廷柱教授主持 |
朱建军教授主持 |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风险与挑战”分论坛。云南大学董云川教授将传统文化警觉与教育强国实践相结合,呼吁走健康的教育强盛之路。沈阳师范大学朴雪涛教授提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应当发挥人文教育的助力作用。华中科技大学贾永堂教授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路存在多重风险,要增强风险意识并制定合理的国际竞争战略。鲁东大学徐娟教授提议以青年人才的引育,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会议下半场,四位专家学者围绕分论坛主题开展圆桌讨论。陈廷柱教授谈到,当前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面临多重风险,强调需打破各个高校间利益固化格局,避免过度竞争。冯向东教授则从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出发,谈到任何重大战略选择都应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刘亚敏教授呼吁关注教育本质,警惕形式大于内容,强调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并重。马陆亭教授谈到,体制僵化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风险,他强调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分论坛一由华中科技大学张俊超教授主持。
分论坛二的主题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南京师范大学王建华教授通过探讨高等教育强国和教育强国之间的关系,强调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在此背景下,与会专家学者就拔尖人才的识别、选拔与培养这一教育强国的核心议题展开交流。厦门大学王洪才教授分析了拔尖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并强调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需重构。南京大学吕林海教授指出,拔尖学生需要拥有掌控智能的深度学习能力,在人工智能的不断渗透中要保持“人的自主性”。复旦大学陆一研究员评估了现有高考体系对于识别拔尖创新人才的效果,指出强基计划对拔尖人才的识别存在一定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关于怎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问题,清华大学文雯教授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蒋彦龙教授分别以各自学校的书院制和准书院制为案例,围绕书院与其他培养单位的关系、书院的课程体系和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等方面分享具体的实践探索经验。分论坛二由南京师范大学胡建华教授主持。
|
|
胡建华教授主持 |
王建华教授 |
|
|
文雯教授 |
陆一研究员 |
|
|
吕林海教授 |
王洪才教授 |
蒋彦龙教授
分论坛三的主题为“教育评价改革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厦门大学刘振天教授以研究生教育的迅猛扩张为切入点,揭示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结构失衡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推动教育多样化、提升整体质量的战略举措。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教授阐述了高等教育在强国建设中的经济逻辑,强调改革应与国家产业发展和文化模式相契合。提倡要进行前瞻性思考和整体性布局,优化体制机制改革。北京大学蒋凯教授强调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支撑。围绕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所长周江林指出高等教育评价应以国家战略和学术卓越为导向,深化评价体系改革,探索与西方国家不同的一流大学建设新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周海涛教授明确指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他建议从遴选、培养与评价拔尖创新人才多维度推进培养机制改革。清华大学李立国教授强调必须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通过提升研究生教育层次、扩大优质本科教育规模、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湖南农业大学郭丽君教授提出促进学术生产力要构建健康的博士生社会支持系统。分论坛三由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史秋衡教授主持。
|
|
史秋衡教授 |
刘振天教授 |
|
|
周光礼教授 |
蒋凯教授 |
|
|
周海涛教授 |
李立国教授 |
郭丽君教授
大会评选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并设中青年学者论坛,为中青年学者提供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平台。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阚阅教授围绕开放科学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风险提出应对和改革之策。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十位中青年学者作学术报告,研究涉及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变革、教育评价改革、高校学科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议题。充分显现出青年学者广阔的理论视域、清晰的问题和方法意识,彰显了高等教育领域青年学者丰富的创造力和严谨的研究态度。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俊超教授担任本场主持。
阚阅教授
|
|
中青年论坛颁奖(教师) |
中青年论坛颁奖(学生) |
论坛闭幕式,贾永堂教授、胡建华教授、史秋衡教授分别对所在分论坛作会议总结。湖南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了会旗交接,第二十一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将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闭幕式由陈廷柱教授主持,他指出,“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的会徽、会旗具有“思想交汇、洞见未来”的深刻寓意。本次论坛成功举办为我国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了积极的思想智慧和活跃的实践经验。
会旗交接仪式
“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由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1986年联合发起举办,至今已举办二十届。三十八年来,“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始终紧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向、新议题,坚持回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现实问题,充分彰显了全局性、时代性、思想性的办会取向,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界最有影响力、最富活力、持续时间最长的学术交流平台之一,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壮大作出独特贡献。
供稿:霍少波,李颖,黄志聪,郁舒淳,陈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