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0731-88822454

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师生收看二十大开幕会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6日  点击量: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学院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分四个会场集中观看大会直播,认真聆听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的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报告。开幕会后,学院组织了师生座谈,畅谈会议感想。

(学院教职工在银杏楼201会议室收看开幕会)

(研三学生在南校区云会场收看开幕会)

(研二全体学生在银杏楼102报告厅收看开幕会)

(研一全体学生在银杏楼101收看开幕会)


教师代表:

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仲尤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会报告特别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是紧密结合全球引智环境呈白热化竞争趋势、海外引才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及紧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人才发展需求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高校要旗帜鲜明地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定人才自主培养自信,厚植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坚持扎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土壤去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育科学研究院总支书记阳征

二十大是在党的新的百年召开的首次党代会,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战争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充分展现了我们大党大国行稳致远给世界带来的引领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论述尤为关注。报告首次把教育与科技、人才进行系统论述,教育对科技、人才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提出了提高自主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任务,教育至关重要。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深刻学习领会,在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


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工支部书记、院长助理袁建林副教授

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了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新时代高考改革、义务教育“双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内涵,大力提升教育质量、扩大教育公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自主人才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坚持自主人才培养理念,建立开放性人才培养格局,坚持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真正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大学教育科学》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李震声副研究员

全国人民热切期盼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召开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全党政治生活制度中最重要的环节。在国际局势复杂动荡的大背景下,党的二十大不仅将给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强大的稳定预期,更标志着我们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定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昂扬斗志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伟大征程,其意义尤为重大,可谓举世瞩目,万众期待。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科学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党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全面阐述了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征程上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擘画了未来我党领航前行的重大决策部署,听了以后倍感振奋,更加坚定了党员同志们高举旗帜、紧跟核心的信心和自觉性。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们唯有一心向着党、坚定跟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竭尽全力,忘我奋斗,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一名共产党员的称号。


教育科学研究院校本研究所所长刘声涛副教授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评价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当前教育界正努力探索教育评价改革路径。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参与者,我要和教育界同仁一起,把基本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努力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评价难题,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为解决世界教肓评价难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教育科学研究院朱恬恬副教授

今天认真听取了习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深受启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体现了党赋予教育事业的使命和重托。我们教育者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方向,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这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各方优秀人才而教之,为打赢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而努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教授全薇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很荣幸作为导师代表参加了学院2022级学生收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活动,在学院101教室和学生一起收看了习总书记的报告。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回顾了十八大以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即建党100周年,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的胜利,这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由衷的自豪!

听完报告后,最深的感受就是要坚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初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科研事业和学生培养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同时,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更加感受到身上的责任,要为社会主义事业磨练本领,贡献力量!


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教授张思珺

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我作为青年教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探索如何将德育评价智能化、数字化。为此我走访了三省多所城乡中小学,了解中小学德育评价现状;同时探索德育;量化评价和虚假值侦察新方法,致力于为德育工作提供数字化反馈。

我们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青少年的德育是必要条件。我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希望为这一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教授郝汉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途径。作为人文社科青年教师,我们从个体层面也应该不断“自我革命”,坚持对自身的行动反思与知识革新,投身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建构,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添砖加瓦。同时应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学习能力,实践素质教育,弘扬爱国精神,不断以自己的反思与革新带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面向新时代祖国建设的需要培养人才。


学生代表:

22级教育学 谢钰文(主会场参会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十八大召开至今已经十年了。十年来,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我为生在这个新时代而自豪,将结合二十大讲话精神而努力奋斗,总书记还指出青年强则国强,吾辈青年当以此为指向标,努力前行,在党的领导下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22级教育管理 胡丹蕾(主会场参会代表)

习总书记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研究生,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22级教育学 王隆基(主会场参会代表)

1016日上午,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在教科院参加了我党第二十大开幕会。其中令我最受感召和鼓舞的是习近平主席在大会报告中对我们当代青年的寄语: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这使我明白,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党员,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国家教育紧迫问题与个人研究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实践中发光发热!


22级教育经济与管理 钟颖梅(分会场参会代表)

此次二十大代表大会,学院组织我们一起线下观看会议。我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二十大报告令人振奋、催人奋进,回应了许多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话题。习总书记还指出,我们要坚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力的鼓舞。作为青年、研究生,我们要认真学习好报告的精髓,心系祖国,和身边的小伙伴一起坚定信念、脚踏实地,紧跟党的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上一条:我校教育学、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评估会议顺利召开 下一条:“喜迎二十大·强国复兴有我”——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处党支部与教科院党总支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关闭

Copyright © 2022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电话:0731-88822454 邮箱:jxtan@hnu.edu.cn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