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下午,教育科学研究院“云麓教育论坛”第176期在银杏楼102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特邀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以“大学高质量发展与教学评价改革”为题作专题报告。此次讲座由教科院副院长朱恬恬主持,广大师生积极参会,现场交流热烈。

报告中,别敦荣教授围绕“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与“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两大核心议题,展开系统且深入的阐述,用详实数据与清晰逻辑搭建起高等教育发展的分析框架。在“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议题中,别敦荣教授首先回顾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通过关键数据的对比,直观呈现了不同阶段的显著成就。他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实现了大幅提升、在学总规模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高等院校数量显著增加,充分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别敦荣教授也客观指出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仍存在的短板,包括部分高校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尚需优化、管理制度仍不健全等问题,强调这些挑战需要在发展进程中逐步加以解决。结合教育强国建设的总体目标,他进一步强调,在适龄人口达到峰值前,持续推进适度扩招、夯实办学基础,仍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聚焦“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别敦荣教授系统梳理2003年以来我国实施的三轮高校教学评估历程,高度肯定评估工作在规范高校办学行为、保障高等教育基本质量中发挥的关键作用。通过国际比较视角,他进一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位居世界首位,但劳动力群体中高等教育学历人员占比仍低于部分发达国家。对此,别敦荣教授提出分类指导的改革思路:针对高水平大学,应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探索以质量保障为核心的“综合评估”模式,激发其创新发展活力;对于多数普通高校,则需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以评价改革倒逼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切实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职业本科教育定位”“一流大学评估优化路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适配”等热点问题,与别敦荣教授展开深度探讨。他建议,职业本科教育需结合学校实际与专业特色,依据产业需求分层分类发展;一流大学评估应逐步减少审核性评估,强化“为教育而评估”导向;人才供需匹配问题需从优化产业结构与深化高教改革两方面协同推进。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职业本科教育定位”“一流大学评估优化路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适配”等热点问题,与别敦荣教授展开深度探讨。他建议,职业本科教育需结合学校实际与专业特色,依据产业需求分层分类发展;一流大学评估应逐步减少审核性评估,强化“为教育而评估”导向;人才供需匹配问题需从优化产业结构与深化高教改革两方面协同推进。

最后,朱恬恬副院长对别敦荣教授的分享表示感谢,总结指出:别敦荣教授以详实数据与国际比较视角,系统阐释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教学改革路径,构建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的分析框架。此次分享助力与会师生深化对高等教育改革复杂性的认知,为理解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政策逻辑与实践路径提供思想支撑,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质量提升具有重要启示。
供图|姜梦玲、牟航
供稿|杨雅祺、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