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教育科学研究院“云麓教育论坛”第166期于银杏楼102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刘云杉教授以“从拔尖的陷阱到掌控的反噬”为题作报告。此次讲座由徐丹副教授主持,校内外师生积极参会,现场交流热烈。
刘云杉教授将理论与案例深度结合,从“抢一步,赢一路?”“效率原则主导下的套路”“目标导向下的自主学习者”“成功学的制度逻辑”“悬浮的管道”以及“掌控的反噬”六个方面展开讲座。
抢一步,赢一路?刘云杉教授认为,真正的教学应该是有深度、有秩序、有限度的,超前学习违背了教学论的基本原则,学校生活变成了优绩训练场,学生在重复的“套路”中变得倦怠,执着于寻找标准答案,这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熟。
效率原则主导下的“套路”是当前培养拔尖人才的“捷径”,也是培训机构与重点学校获得利益的秘籍。刘云杉教授指出,学习中的“套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复杂的工作标准化与程序化,寻找“最优解”与“唯一解”成为制度基因。由此一来,快速成长所塑造的“绩优主体”热衷于正反馈,缺乏创新性思维和认识复杂世界的能力,逐渐偏离了知识与教育的内在逻辑。
刘云杉教授表示,目标导向下的“自主学习者”时常会陷入针对GPA(学分绩点)的“囚徒困境”,这一群体内在价值虚无,既困于外部目标缺失,自主目的迷茫,又用“忙”与“盲”来回避“茫”。学习评价成为了学生掌控目标和文化表达的工具,评价既掌控学生的日常,又为学生所控制。
成功学的制度逻辑是怎样的?刘云杉教授通过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对比,指出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其具有可理解、可达到、可评估的特点。从“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过程实现了从知识大纲到学习产出的转变,并指向目标导向的学习。
结合教学经历,刘云杉教授发现学生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存在一条“悬浮的管道”。行进在这条“管道”中的学生更加重视运用策略性思维和元认知学习能力,通过选而不择来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由,通过“既要、又要、还要”的高阶能力来迎合评价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面,教育正经历从培养“深耕的农夫”到培养“机敏的猎手”的转变,但是在转变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理应“竞优”的创新人才培养陷入回避探险、害怕失败的“竞次”陷阱的教育现象。对此,刘云杉教授将高效掌控管道中的高手比作“猎手”,认为相较于“农夫”以内心的热情与对世界的信任投身并沉浸于学习之中,“猎手”具备较强的“适应性”的自我学习能力,在适应中迁移,在迁移中适应。然而,猎手成长于真实的制度空间中,虽长于迁移却缺乏坚守的内在韧性,最终会在掌控目标的训练中反被目标所掌控,遭到掌控的反噬。
在自由交流环节,蒋家琼教授、袁建林副教授、霍少波老师、刘旭同学、黄志聪同学就“教师怎样让学生获得否定性的力量”“教育评价的思考”“青年教师的教育焦虑”“教育研究者如何为学生寻找个人出口”以及“论文写作流程”等问题与刘云杉教授进行深入探讨,刘云杉教授一一回应,进行深入阐释。
讲座尾声,徐丹副教授对刘云杉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由衷的感谢,她认为刘云杉教授的研究真实地展示了当代精英教育的变化与特点。此次讲座深入剖析了中国高等教育拔尖的陷阱和大学生对目标掌控的反噬,启发大家深入思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逻辑。
供图:向琳芳 李春治
供稿:彭心力 李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