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下午,教育科学研究院云麓教育论坛第162期在银杏楼102报告厅举行,并开设腾讯会议线上分会场。华中科技大学冯向东教授以“创造性与批判性:高水平目的性思维的双翼”为题作报告。此次讲座由我院蒋家琼教授主持,近百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
冯向东教授从目的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目的性思维活动的要素和思维水平以及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磨砺自己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三个方面展开此次讲座。
冯向东教授以“如何使用ChatGPT高效地辅助学术科研”的话题为引,激发在座师生深入思考。紧接着,他结合杜威和理查德·保罗对于“目的性思维内涵”的解释,提出“目的性思维活动最基本的逻辑结构是指向目标的‘产出-评判’链”的观点。谈及“如何实现目的性思维水平的重大跨越”,他强调反思性思维在其中的促进作用,它帮助个人重构和更新知识及信念体系,确立“评判准则”,突破思维存在的局限性,并为形成与发展思维的自主性、开放性、缜密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思维品质提供扎实的基础。此外,他认为思维创造性品质的发展维度是朴实-卓越,当思维的个体成长为真正自觉自为的思维主体时,目的性思维的“产出-评估”的基本逻辑结构便升华为高水平目的性思维的“创造-批判”互动逻辑。
冯向东教授通过参考理查德·保罗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明确提出目的性思维的八大要素,即目的、焦点问题、视角、信息、概念、假设、阐释与推论以及影响与结果。同时,他认为认知标准和认知特质是目的性思维的重要品质,其中认知标准是衡量智力技能水平的指标项,认知特质是判别思维习性取向的指标项。具体地,他指出认知标准包含十个指标,分别是清晰性、重要性、准确性、精准性、关联性、逻辑性、深度、广度、彻底性与公正性;而认知特质则是在长期的思维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反映了思维主体的认知取向和态度。
如何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磨砺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冯向东教授结合选题、开题、撰写论文与通过答辩三大环节进行阐释。具体地,他明确指出思维的创造性旨在精神、物质和实践领域中的发现、发明和创新,而思维的批判性旨在把握思维推进的方向。关于选题环节,他认为要重点考量三个维度,即目标的恰当、问题的聚焦和参考框架的适切。关于开题环节,他为大家详细介绍开题前导师的准备工作、研究生的准备工作及开题报告会评议工作中的关键事项。关于撰写论文与通过答辩环节,他表示学位论文的形成、思维与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产出-评估”环环相扣向目标推进的过程。而且,他总结道从选题、开题到论文答辩,整个攻读学位的过程便是磨砺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实践过程。
在自由交流环节,冯向东教授就“ChatGPT-X是否也具有目的性思维的要素结构”“人的思维方式中,哪些是它能学到甚至超过人的,哪些是它学不到的”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和挑战是什么”等问题与在座师生展开热烈讨论。
讲座尾声,蒋家琼教授以“研究视野开阔、理论功底深厚、专业眼光敏锐、学术见解独到”总结冯向东教授的报告,并对冯向东教授的倾囊相授表达由衷的感谢。此次讲座帮助同学们解密高水平论文的创作过程,并激励大家在学术研究中注重培养自己的目的性思维,努力提高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嘉宾简介】
冯向东,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原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原理。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近期主要有:批判性思维教育融入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理、理念和路径(2023)、思维的批判性与大学的批判性思维教育(2021)、高等教育如何以文化人(2018)、如何深化“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讨论——对教育“适应论”讨论的再反思(2017)、从精神生产视角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2015)、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意味着什么——对教育“适应论”讨论的反思(2014)、教育规律何处寻(2014)、教育自身:教育学学科立场与理论的基石(2013)、关于教育的经验研究:实证与事后解释(2012)等。
供图:李春治
供稿:彭心力、李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