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陈金娥,女,中共党员,汉族,教科院2022级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师从汪卫斌研究员、郝汉助理教授。曾任湖南大学岳麓讲坛执行总负责、记者团编辑,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学专业学生党支部副书记、宣传委员、科研创新部副部长、助理辅导员等职。
科研经历:
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2项,参与编撰专著1本;以第二作者发表CSSCI源刊论文1篇、独立发表ACI期刊论文1篇;收录会议论文4篇,3次获优秀论文奖。参与撰写的教学案例入选2024年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
所获荣誉:
奖学金
1.湖南大学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2次)
3.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二等学业奖学金
4.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新生奖学金
荣誉称号
1.湖南大学优秀研究生
2.湖南大学优秀助理辅导员
3.湖南大学岳麓讲坛优秀个人
4.“青枫计划”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实习生
5.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会部门优秀骨干
主要事迹:
勇于担当,恪尽职守,积极参与校园实践,服务学校师生,锤炼自我。面向全校负责各类学术讲座(约50+)的统筹执行、团队管理(20人)和宣传推广等事宜,任职期间服务全校师生超10000人次;面向学院协助老师完成全院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如牵头完成毕业季、开学季、表彰季等三季育人工作;协助负责39名党员服务与管理工作、开展“三会一课”70余次;参与第十届教育质量与评价论坛、基础教育岳麓峰会等校院志愿活动10余次。
在路上向里边养自己
在科研与学习的征途中,我始终将其视为一场充满寻觅与探索的旅程,时而也会陷入“如何开展研究”及“研究究竟有何意义”的迷茫之中。然而,在这条求知的道路上,我有幸得到了多位师长的悉心指导,让我在宏观与微观的交织中尽情领略科研的无限风光。汪卫斌老师教给我宏观的视野,引领我跨越日常琐碎的局限,用身边的小事去联系一校一国的大政方针;郝汉老师教给我微观的视野,引导我关注身边的细微之处、关注宏观背景下的个体,也让我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反思自我与建构自我;蒋家琼老师则是教会我如何在平衡与协调中前进、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如何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在跟随学院各位师长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我渐渐找到了研究意义之所在,也深刻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从而往里走安顿自己,向里边将养自己,明白“我是谁”“我要去哪里”。诚然,许多人或许终其一生,用尽方法,也难以解答这一生命之问,正如我们在诸多实践探索中,始终没有办法精准描绘个体命运、把握教育的时代脉搏、做出令人满意的研究。但重要的是,我一直在路上,大河会流向汪洋,那些小小的溪流也终将汇成大河。
拒绝自我工具化
多次听到成源回答徐丹老师“教育更像工业还是农业”这个问题的故事,随着我对教育的深入探索,我愈发认同成源的观点,教育的确更贴近于“农业”,而非工业线上的标准化生产。每当这一话题的辩论回响于耳畔,我都会不禁为自身曾有的“自我工具化”倾向而感到羞愧。面对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我总是习惯性地以社会评价为标尺,囿于别人的期待之中。例如,当学弟学妹们向我咨询是否应竞选学生干部时,我总是会引导他们参照未来理想职业的要求来决定,仿佛一切成长努力都仅仅是为了将自己雕琢成更符合职场需求的“工具”,而不是去关注自身的发展和探索自己的志趣。然而,随着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研习,我日益领悟到评价体系的有限性和人的无限性,意识到仅仅跟随评价体系无法让我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或许,时刻省思自我才是如今的我们更需要的——努力开出自己的花、长出自己的枝丫,专注于自我发展,去探索自己生命更多的可能性、去做点绩优评价体系之外的事情。
勇敢地面对不确定性
在我着手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有幸与众多正于求职征途上奋力前行的人文社科学长学姐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刚走到毕业岔路口时,因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而时常感到“无所适从”——挣不脱社会评价、跑不过社会时钟、避不了自我内耗,更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然而,在分享这些心路历程时,他们又不谋而合地强调了“勇气”与“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情绪磋磨,唯有自己顺势而为、勇敢直面,走在社会时钟之前,才能收获“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的蜕变。同时,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会提到,虽然顺应社会时钟能为我们带来一时的安全感,但是我们更需要有慢社会时钟和逆社会时钟的勇气。诚然,社会时钟给我们设定了统一的时间表和成功的标准,但它并未划定一条固定的终点线。我们可以选择快一点或者慢一点,甚至是躺下来休息一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
最后,我想感谢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滋养,尽管网络中有很多声音在讨论“失落的一代”、“文科贬值论”、“读书无用说”,但我始终坚信,教育学和社会学能给人向上和向善的生命力。愿你我都能坚定自己的选择,在教育学的广阔天地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之塔,让它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